“现在英国最需要中国的什么,是中国的钱”。英格兰皇家国际事务研究院研究员凯瑞布朗直言不讳。
凯瑞布朗也曾是英国驻华外交官,在中国工作多年,与不少中国官员交情不俗,操着流利的中文,是个典型的“中国通”。他很擅长戏说官场,曾给笔者讲过一个中国官员选择合作伙伴的故事。他说该官员会要前来拜访求助的商人,带着自己去顶级酒店里吃喝三日,如果经得起考验,说明这个生意人“可交”。如果对方可以出手阔绰地款待他六天,那么就可以与之“结盟”。
这是个令人啼笑皆非,甚至有些难过的故事,不过并非本文的重点。
在英国期间,记者遭到了多位英国政客的接见,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尽管政见不同,但几乎所有的英国政要都在不遗余力地渲染英国的开放形象。
当然他们也必然是有所图的,而目标之一,就是把对华贸易提高一倍,实现贸易平衡。
千奇百怪的中国印象
“毛主席语录,长征,就是他们眼中的中国。”英国议会中国小组成员,国会议员Tony直言不讳。英国议会中国小组由议会中关注中国问题的议员组成,没有党派区分,不过由于各自的政见不同,加之对中国的了解程度各异,他们对中国的看法和期待也别具一格。
在很多西方人眼里,中国才刚刚起步,但认为中国仍处于解放之初的看法,出现在与中国往来甚密的英国,仍令人匪夷所思。
事实上,在英国的华人不少,其中很大一部分来自香港,这与香港和英国曾经的历史渊源不无关系。在多年的水乳交融之中,英国人对中国应该并不陌生。但不可思议的是,即便是英国议会中国小组的有关成员中,有的人也从未来过中国,其中一位就坦承,自己对中国的认识来自他的中国邻居。
不过,Tony算得上是对中国有较多了解的一位,他的女儿学了国语之后,一直盘算着到中国教书,直到有一天她终于成了中国农业大学的一名英语老师,Tony才真正意识到她对中国的关注绝非一时的兴之所至。
他说,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这种渊源的影响深远。
“我们需要对他们给予更多的关注”。他说亟待增进两国间的了解和互信。
Tony说,中国是一个复杂的国家,上海在外界看来是一个自由市场,与市场经济的规则如此相似。但英国和欧洲其他国家对于中国的商业和文化知之甚少。
他并不讳言欧洲对“西藏问题”充满关切,对人权的理解也与中国不同。在西方人的世界里,人权是一种个体的私权,而在中国则是一种集体的公权。但人们对此有很多的不解和误读。
英国议会中国小组副主席钟斯也表示了对西藏问题的关注。他说邓公当年摒弃意识形态的问题,务实地推进了改革开放。他强调,“西藏问题”在英国人看来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但他认为两国在人权问题上的分歧,可以通过双方的对话得以解决,而不涉及到对中国主权和内政的干涉。
“香港的实践证明中国可以务实地处理好问题和分歧”。钟斯说。
来自工党的上议院工会组织代表,同属英国议会中国小组的戴维斯勋爵说,他坚信经济发展了,民主就会随之产生。他说自己曾经去过苏联,当时的苏联没有能够创造财富的产业,最终引发了政权的轰然倒塌。但在立陶宛,当地的贸易部长却告诉他,他们现在可以和全世界竞争。
钟斯勋爵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中国应该在G20峰会上,成为领军者,“但不是作为发展中国家”。他还说,相形之下,英国却在打肿脸充胖子,明明是只老鼠,却冒充大象(We may be looked at as an elephant outside, but a mouse inside.)。
在钟斯看来,中国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是,经济衰退带来的劳动力向农村回流。他预计中国的GDP增长可能会低于6%。“不知道政府还会出台什么刺激措施,但估计用处不大。”钟斯说,中国必须维持8%—10%左右的GDP增长,以保障就业。因为GDP每增加1%,就可以创造数以百万计的就业机会。他还提到了内需的意义。如果没有需求,工厂就会关门。“如果人们不负责任地任由工厂关门,然后一走了之,结果可想而知。”钟斯表示他对此表示忧虑。
而戴维斯则表示,他对中国的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十分关注,想知道中国是如何看待二者的关系,对环境问题是否熟视无睹。作为工会代表在议会中的代言人,他的这种关切恐怕不无深意。
英国官员的中国期待
事实上,危机爆发后,中英关系前所未有得密切。几乎每个月都有高层互访,而英国的外交官和政客们也不遗余力地渲染英国的开放形象,表示英国的大门随时向中国敞开。
上任不足两月的英国贸易与投资部部长Mervyn Davies,在会晤中国媒体时,热情洋溢地表达着自己的中国情结。当新闻官提醒他时间有限,采访宜尽快结束时,他笑言,无碍。 “我是如此热爱中国,我要多给他们一点时间”。
他在成为政府要员前,曾是著名的金融家,与不少中国政要交情甚笃。在渣打任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时,就被称为渣打的“首席公关”。与中国的政界和金融界都有密切关系。在会晤中国记者时,他也不忘赞美自己的故交,称自己对王岐山和刘明康领导下的中国金融体系信心满怀。
他还会略带玩笑意味地询问大家有没有在伦敦多破费些。当记者问及不知英国政府是否会处于刺激消费的考虑,让商店晚些关门时,他说如果你们肯大把得花钱,我可以叫商店为你们而开。在英国,商店通常最晚八点就会关门,而在周末,要到中午12点才会开门迎宾,晚上6点前一定会关门送客。
事实上,促进中国的消费,这的确是他的重大使命所在。他的目标是在2010内将对中国的出口翻番,实现双边贸易平衡。他还表示,无论是汇丰、渣打,还是劳合社,英国的许多金融机构都有意在中国继续开疆拓土,他们的投资意愿丝毫没有改变。
而教育,特别是医疗卫生领域的高等教育,吸引了不少中国人。伦敦大学医学院的院长说,许多学生都想到欧洲来,这对英国的教育体系而言,无疑是极大的机会。而伦敦城市大学卡斯商学院的院长也透露,中国学生的人数日增,在全部学生中所占的比例已经超过10%。
“中国是如此之大,与世界的关联如此之密切,中国有利可图,我们也会从中受益。”Tony说。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