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通过几天的走马观花来了解一个城市,以我这样浅薄的阅历,是不可能的;想要通过只言片语来描述一个城市,以我粗浅的见识,同样是不可能的。唯一可以做的,就是把其中一些触动我的东西,与大家分享。由于这不是一组游记,所以我将不会浓墨重彩地谈那些其实很吸引我的中世纪建筑和哥特式教堂。而是会浅尝辄止地说说这里的民生工程。
英国的医疗保障体系相对完备,只要在当地纳税的公民基本无须为生病而发愁,因为在当地看病是免费的。而取药需要自己付钱,但通常会有上限,大概在6、7镑的样子。不过高保障和低效率常常是相伴相生的。据当地人说,如果你患的只是平常的毛病,那么就要慢慢排队预约,有时候要等上十天半个月,而感冒之类的绝对属于“不治之症”——等排到你的时候,感冒基本已经治愈了。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英国的交通体系。
一个说来有趣的故事是,在伦敦采访期间,我们就曾穿着高跟鞋,拎着沉重的笔记本电脑,在暴雨中疾走。到达目的地通常需要气喘吁吁地跑上半个小时。尽管记者的工作有时是体力活,有时需要跋山涉水,不过在国内,还不曾有过这样在雨中奔走半个来小时,去采访一个金融高管或者一位部长的特别经历。
之所以要穿高跟鞋,绝对不是出于爱美之心自讨苦吃,而是因为活动的组织者要求我们必须着正装,而在劳合社这样的机构,我们还会被要审查护照,进行安检,据说先生们如果只穿西服而没有打领带的话,被拒之门外的概率不小。
要求着正装本也无可厚非,而且我们素有入乡随俗的优良传统,尤其是考虑到英国人对秩序的恪守以及传统而森严的等级观念。说到这里,有两个有趣的插曲。一个是关于王室传统的,今年G20期间美国第一夫人由于不慎将手搭在了英国女王的背上而饱受争议,而此前,某国的总理更是因为用手臂搂着女王的腰将其介绍给嘉宾而在英国国内引起轩然大波,并不得不多次公开道歉。另外一个则是在剑桥参观时听到的,剑桥的很多学院里一望无际的草坪随处可见,但每个学院里都只有为数不多的fellow才有资格踩草坪。所以在那里,大摇大摆地从草坪上走过,也是一种难得的尊荣。
不过问题的关键在于,伦敦的交通成本过高。所以打车绝对是一件奢侈的事。而在地铁和bus不能成功到达的地方,你最好相信“脚比路长”。
因为在伦敦打车的话,几公里就会是上百块(人民币)。
而四通八达的地铁,也非常有意思。伦敦的地铁有很多条线路,最老的年纪已经有一百五十岁左右。而一些新的线路也因循了最早的设计。比如,伦敦的地铁空间不是很高,车门不对称,且入口较小。据当地人介绍,这是150年前的设计,为了适应早期设计的轨道等,现在仍沿用当初的车型。所以我们在老电影里看到的地铁和现实中的别无二致。
不过,这些老地铁的费用同样不低。单次票价在4镑左右,如果办日卡,可以略有节约,大概在5.6镑左右。还有周卡等可供选用。每种卡会有不同限制,比如有的卡不能在高峰时段使用等。
当地人对地铁和火车的晚点也颇有感触,而中途突然停车的经历也并不罕见。因为英国的地铁系统多年来从未进行过大的整修改建,这些问题的出现也并不意外。
不过,当地政府为此设置了一定的补偿机制。就是如果地铁延误,你可以到网上申请赔偿,通常每次是4镑。 这就使得一些用日卡或周卡的人看到了其中的套利机会。因为他们的单次成本通常在1.2镑左右,更重要的是,通常申请后没有核查就能拿到补偿,所以只要你不厌其烦地去网上申报,每天都可以拿到几镑钱,不管你是否真的饱受迟到的折磨。但这也是有风险的。据报道,有人一年能从地铁公司拿到几千镑的补偿,不过也有人因此而遭到司法的惩戒。后者在信用社会是很严厉的惩戒,所以通常真正去申请补偿的为数不是很多。
而火车的价钱有时也出人意料。比如,我们从伦敦到利物浦,不到两个小时的车程,头等舱的话,价钱可以达到1500块人民币的样子,单程。而在国内的话,无论是时间还是价钱,都可以从北京飞趟上海了。
至于飞机的话,改签的价格很高,而行李超重后的罚金同样相当可观。有朋友曾经为一个100镑左右的球杆,支付了100镑的费用。
不过,也会有一些价格相对有弹性的订票方式,比如我们提前半个月预定伦敦到剑桥的coach的话,最低的时候,票价只要1镑,全价的话在16镑左右,有时候订票的时间差几分钟,价钱就会有很大的变化。窃以为,这种根据市场需求灵活调整票价的方式,还是很值得国内借鉴的。
因为交通不属于英国政府补贴的范围,所以成本需要自负。
不过,以上只是我对英国的交通仅有一点浅薄感性认识,难免以偏概全。只是作为一种经历和见闻,与大家分享。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