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去英国的飞机上,看到当地媒体有一篇报道,说一个老道的英国商人觉得英国正处于他几十年从商过程中最糟糕的时候,他担心到要考虑是否该把钱埋在花园里。

这个典型的英式玩笑代表了相当一部分人对英国经济和自身发展的真切忧虑。

在G20召开前的十天里,我受伦敦金融城邀请,去了解危机后的英国经济和金融业。不过迄今为止,对于英国经济是否正处于严重的衰退之中,我依然有些迷茫。只希望通过尽可能客观、真实地记录我在英国的见闻和感受,使广大有识之士能够“管中窥豹”,略有所得。

过去,伦敦的吸引力之一就是有全球的资本,充裕的流动性,花样繁多的金融产品,首屈一指的金融人才,但现在这一切似乎正远走。

在这个曾经盛极一时的全球金融中心,银行业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就在记者出访英国前夕,渣打全球的CEO改变了主意,决定不接受专访。这使得此次伦敦之行的数日采访中,英国的银行业全面缺席。尽管汇丰银行的全球首席经济学家接受了采访,但当问及汇丰的问题时,他亦拒绝回应。

颇富戏剧性的是,记得两年前,英国经济学家的主编曾在中行副行长朱民组织的一次研讨会上大胆提议,中国银行为什么不去买渣打?当时的渣打银行正在待价而沽。在这场突如其来的全球金融危机之中,渣打已经成为屈指可数的“幸存者”——这个说法甚至也令人生疑。

危机尚未见底,曾经风光无限的全球知名金融机构纷纷折戟沉沙,没有人敢保证哪家银行可以在危机中独善其身。就在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前数月,雷曼全球的CEO有意访华,并打算就雷曼为何能在次贷危机中幸免于难接受专访,但仅仅数月后,这家美国第五大的老牌投行就在一夜之间灰飞烟灭了。

这样的例子最近反复上演,所以舆论关心的是,那些没有出事的金融机构到底还能坚持多久,是否真的安全,又或者只是外强中干。

金融业是英国经济的支柱产业,而他们在此轮危机的泥足深陷,也严重拖累了整个英国经济。眼下,在英国国内,银行家们仍是众矢之的,不少人认为,是他们连累了无辜的百姓,却还要用纳税人的钱为这些肇事者和败家子埋单。也因为如此,英国政府对多家银行采取的“国有化”措施,饱受争议。

不过,与欧洲其他一些认为政府不该对银行业伸出援手的国家不同,英国政府坚定地选择了向银行注资。

前渣打银行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刚刚上任两个月的英国贸易与投资部部长默文•戴维斯(Mervyn Davies)对《财经》记者表示,“我们没有将银行国有化,但维持金融体系的稳健至关重要,美国和其他许多国家都是这么干的,事实也证明这是行得通的”。

他提到了政府曾施以援手的几家著名的英国银行,包括RBS、 Lloyd,、Northern Rock and B&B。但他否认这是国有化,而把其视为稳定市场的手段。

[subtitle=]

RBS——苏格兰皇家银行,中行的“苦命”战投,从入股之初就风波不断,年初因后院起火而被迫撤退,今年2月宣布税前亏损241亿英镑(342亿美元),创下英国企业有史以来最大亏损纪录。 英国政府随后为这家银行高达3250亿英镑(4615亿美元)的不良资产提供担保,同时向它注入最多255亿英镑(362亿美元)救助资金,从而使政府所持股份从先前的70%升至95%。

Lloyd——劳埃德银行银行,英国历史最悠久的银行,2008年10月接受政府注资。

Northern Rock——北岩银行,曾是英国著名的不动产抵押机构,2007年9月因为由于过度依赖短期货币市场而非储蓄来筹措资金陷入困境,遭到挤兑,后在英国央行援手后才暂时摆脱困境,次年年初,英国政府宣布对此实施全面国有化。

B&B——英国第九大抵押银行,因遭受次贷危机而于去年下半年被收归国有。

尽管争议不断,但多数评论仍认为,这些银行将通过政府的救助而摆脱危机。

而且英国金融服务管理局FSA也提出了雄心勃勃的监管蓝图,从提高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建立日常储备基金,改变会计制度,调整信用评级机构职能,将对冲基金等高风险业务纳入监管体系等,不一而足。

前伦敦金融城市长,现中英贸易协会会长白乐威则表示,要看紧银行,不止要关心他们赚了多少钱,还要关注他们把钱花到哪里去了,有哪些潜在的风险,是不是搞了很多表外业务。

需要领导危机中的伦敦金融业走出困境的伦敦金融城市长陆毅安对《财经》记者表示,有一些英国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受“有毒资产”所困,损失惨重。但还有一些银行在2008年依然在蒸蒸日上。能够实现盈利殊为不易。他提到了渣打、汇丰和巴克莱。他说这些传统的商业银行经营相对审慎,而且正着手筹措资金以提高资本充足率。

他说不要指望经济在一夜之间就可以复苏,没有人具有点石成金的魔法,但随着信心的恢复和更为稳健的经营,英国的银行业终会重现生机。

尽管英国的金融业遭到了重创,不过伦敦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依然有其独特的吸引力。一个有趣的现象是,金融危机之后,伦敦商学院里的中国学生与日俱增,且金融仍是首选的热门专业。

谈及谁将在危机中受益,又或者都是输家时,伦敦城市大学CASS商学院院长Richard Gilllingwater笑称,是他们,是这些欧洲著名的商学院。这里曾走出两位中国金融史上重要的监管者,分别是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和香港证监会行政总裁韦奕礼(Martin Wheatley)。而这大概也是该校对中国学生富有吸引力的原因之一吧。(未完待续)

话题:



0

推荐

温秀

温秀

5篇文章 14年前更新

财新传媒记者,长期跟踪中国银行领域

文章
  • 个人分类
全部文章 5篇
  • 文章归档
2009年 5篇